為何「股市和實體經濟脫節」,坊間已有大量討論,小弟也在本專欄提過(《股市永遠和實體經濟脫節》)。其中一個原因,是美國聯儲局3月極速減息,甚至推出無上限的量化寬鬆(坊間戲稱「無限QE」)。
但留意,減息之類是「貨幣政策」(monetary policy)。今次疫情最值得留意的是:貨幣政策會退居為次要角色。誰是主角?是政府的「財政政策」(fiscal policy),例如加大開支,實行赤字預算等等。
德國「打爛齋缽」大舉發債
為何貨幣政策會成為次要角色?因為大多數發達國家,息口已減至零,而執行負利率仍有不少問題,減息空間已不存在。另一方面,財政政策主導,證據顯而易見。例如二次大戰後的德國(及西德),素以頑固保守見稱,視通脹和舉債如鬼魅,誓死堅持預算平衡。但最近也「打爛齋缽」,大舉發債,為的當然是穩住經濟。
再舉一個例子:大家看到英國美國的GDP收縮,近乎是史上最慘烈。但另一方面,似乎不見大蕭條間大量群眾流落街頭的慘况。情况是差,但和大家在歷史記載看到的,似乎又不同。原因何在?
答案自然是政府的各樣保就業救濟。猜猜英國失業率是多少?是3.9%。神奇不神奇?美國失業率就遠高於此,但只是美國選擇打工仔失業後再拿救濟,英國則是保留職位,背後都是政府在發功。而政府的介入,也令「失業率」失去意義。英國就有50萬人,沒有上班也沒有工資,但認為自己仍有工作,所以不計入失業人士。美國呢?倒是部分員工寧可被炒,堅持不炒人的僱主反被指摘,因為對某些低收入人士來說,救濟金額甚至比上班還要高。果然是異象(妖象?)處處。
大政府抬頭 新自由主義時代終結
問題是,錢從何來?政府的赤字加深了,有部分人提到「美元霸權」(這是事實),甚至祭出金融妖術MMT(現代貨幣理論,Modern Monetary Theory)。MMT很大程度上是「美國例外論」,認為由於美元的獨特地位,所以鈔可以不停印,政府開支可以不停加大,而沒有後果。證據之一正是股市大升,美國債息也沒有抽升。但真的嗎?小弟半信疑。若美元可以由政府狂印而沒有後果,美國政府為什麼仍要徵稅?倒不如個個月派十萬八萬,真正的烏托邦。而近期的美元弱勢,也似乎在警告美國政府。退一萬步,就當美國有此特權。但英國政府沒有吧?不停的保就業,請問錢從何來?
早前的《經濟學人》,就以「Free Money」為封面,探討財政政策如何大轉向,比凱恩斯學派更加「大政府」,列根、戴卓爾、佛利民那套新自由主義則可以劃上句號。
政府過度介入,必然扭曲市場,引發大量尋租(rent seeking)行為。「尋租」並不是買舖買住宅收租,而是真正的無本生利,拿納稅人金錢自肥。香港人對此應該很清楚,有心人如何將各種持續進修基金轉落自己口袋,或者教長者醫療券如何買貴價眼鏡買海味,《明報》有大量報道。
免費午餐 不吃就笨
香港的「保就業」云云,當然也是肥肉一大塊。David Webb也曾撰文提出HK employers must eat this free lunch,免費午餐,唔食就笨。比較出神入化的例子,早前《明報》經濟版也有提到,有公司甚至邊拿保就業,邊派特別息,股東十分開心。但想深一點,其實無可厚非,公司既然沒有解僱,又有盈利,派息也很合理。而錢沒有記認,不能說派特別息的那堆錢,就是保就業的一堆。
當然,也有公司做得比較好。例如新地(0016)是龍頭業主,過去大半年經營當然艱難,但公司獲得保就業津貼後,並沒有在中央扣住,而是回撥至相關物業。商場的管理費也凍結一年,當然員工也保住了飯碗,也算是惠及大眾。
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,並未持有以上股票
康證投資研究部董事 https://ift.tt/3bJ0PHk
[李聲揚 股市非常道]
August 31, 2020 at 03:37AM
https://ift.tt/3bauZn4
李聲揚:政府救巿引發尋租現象- 20200831 - 經濟 - 明報新聞網
https://ift.tt/2USidTi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